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背景链接】
5月9日,海绵城市及水生态交流峰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福州成为白皮书推介的5个海绵城市建设典型之一。白皮书共选取了5个中国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广州、萍乡,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的成功案例,同时分享了5个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提出加速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通过更创新的融资模式、系统化设计、分散式方案、持续运营和维护管理、数字化来全面建设智慧型“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是切实落实民生关切的重要抓手。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给出三年限期。2016年4月27日,三部委公布了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按照政府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2015年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西咸新区。
2016年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宁波、福州、青岛、珠海、深圳、三亚、玉溪、庆阳、西宁、固原。
中国这些势在必行的计划受到了联合国关注。2018年3月22日,在联合国发起“国际水行动10年”计划之际,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中说,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节水需求,中国近年发起的海绵城市计划旨在回收70%的雨水,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将成为联合国的关注焦点之一。
【综合分析】
何谓“海绵城市”?形象地描述,即城市像海绵那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对“以排为主”的传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突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生态治水方式。
海绵城市是解决当下城市病的良方,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契机。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是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惠民工程,亦将成为未来城市新常态。
那么,为何要建“海绵城市”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紊乱。近些年,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城市遭遇暴雨袭城后,往往出现“城市看海”的内涝景象。此外,热岛效应、地下水枯竭、水环境污染、雾霾污染等城市病也随之伴生。
这些因城市生态病变而引发的城市病,不仅影响了城市化进程,更是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改变城市的这种窘境和困局,已然是迫切之需。而构建能“吐纳”、可“呼吸”的“海绵城市”,或正是打破这个困局的钥匙,是治愈城市生态功能紊乱恶疾的良方。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投入都不充足,再加上每个城市地理环境不相同,社会公众认知不同,增加了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但是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的有效策略,因此国家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
【相关问题】
一是“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标准的硬性规定,还会因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样使得城市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老百姓缺乏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了解和认识,不利于创建海绵城市。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的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是科研水平和技术落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比较晚,在该领域的技术又相对落后,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
【相关对策】
一是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还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
二是出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章可循。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其次,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出台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可依。
三是加大宣传,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海绵城市。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讲解和宣传,让百姓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的定义、意义和作用。政府在宣传时,要让人们了解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这对发展海绵城市会起到的促进作用,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海绵城市的建立才会更加实现。
四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科研水平。首先在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资金支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是技术水平,并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另外,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但海面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权威论述】
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在全国两会上的讲话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新型城镇化质量。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海绵城市建设,被形象比喻成为城市通经、活络,疏风、散寒。这项国家战略,不仅是政府的责任,需要社会力量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作为海绵城市的主人,每一个市民也都应当是真正的参与者。
2、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打通城市生态环境的“毛细血管”。
3、不要为了做海绵城市而做,应该跨学科交流,需要园林、水利、气象水文、市政部门等广泛参与。
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绵城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关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的中国式探索
嘉兴:技术创新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4月,嘉兴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嘉兴市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取得13项技术专利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嘉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了下凹绿地不下凹的设计方法,通过绿地下方的碎石调蓄空间来达到雨水调蓄和渗透作用,四周采用碎石渠将周边雨水汇入储水层,而碎石上方设计成凸起的绿地,可在此种植普通的植物,使得景观效果和普通无异。
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研发了一种高承载力、低造价的透水路面,主要是采用雨水口的下渗通道与道路结构层相连,使雨水通过雨水口排入道路基层的碎石层内,起到调蓄、过滤、入渗的作用,在到了基层以下设置穿孔排水管收集过滤水排放,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采用传统道路设计方式。该设计方式既起到储水、蓄水、净水的作用,又起到传统道路过车功能。
嘉兴还运用了一项名为玻璃钢沉井化泵站的产品。该成品沉井采用高强度的玻璃钢树脂混凝土材料,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久性好、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施工方式可采用沉井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无需深基坑支护、现场组装快捷、安装简单、密封性好、无需现场养护等特点,与传统混凝土沉井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造价。
南宁:“五个结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南宁市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海绵效应进一步凸显。
推进“点”“面”结合: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试点区域内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用地空间布局等要素,将示范区划分为25个汇水片区。项目即“点”,片区即“面”,从而将“点”“面”结合起来,通过系统考虑,强化连片效应,扩大海绵建设整体效果。
推进“水”“绿”结合:为使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南宁市努力推动“水”“绿”结合。“水”方面,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治水”工作中。在城市内河的黑臭水体治理中,融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让城市内河的水“活”起来、“清”起来。“绿”方面,南宁市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地布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消纳、净化和利用,尽可能让有绿化的地方就有海绵。
推进“新”“旧”结合:根据片区建设开发情况,将片区分为新区和旧区。新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重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指标。旧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片区内的水体黑臭问题和内涝问题。
推进“里”“面”结合:“里”方面,南宁市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更新,对现有合流制地区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如对民族大道、七一总渠、凤岭冲沟流域的共300余个排水管错接点进行改造,正本清源,确保竹排江水质。“面”方面,充分结合林景观效果对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进行优化设计,如那考河的前置湿塘变身为花类品种丰富的湿地景观,在确保功能的基础上满足景观的需求。
推进“软”“硬”结合:在完成海绵城市“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软件”方面建立了市区防涝预警监测信息系统、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内河防汛预警系统三个系统,实现了从空中—地面—地下管道—河道多位一体的内涝预警监测智慧化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样本
英国·水敏感性城市设计(SUDS系统)
1999年5月,英国更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为解决传统排水体制产生的多发洪涝、严重的污染和对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到排水体制及系统中,建立了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系统。英国的SUDS系统要求尽可能从源头处理径流和潜在的污染源,保护水资源免于点源与非点源的污染。主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中水质、水量和地表水舒适宜人的娱乐游憩价值。
SUDS系统由传统的以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上升到维持良性水循环高度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潜力和生态价值等。由原来只对城市排水设施的优化上升到对整个区域水系统的优化,不但要考虑雨水,而且还要考虑城市污水与再生水,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模式)
WSUD模式是澳大利亚对传统开发措施的改进,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分析方法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把城市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把雨水、供水、污水(中水)管理视为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筹考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同时兼顾景观和生态环境。
【相关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还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夏季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面对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去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是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建设效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
海绵城市令人憧憬,出现的问题更是为人诟病。说好的“海绵城市”迟迟不见踪影,一场暴雨就让“皇帝的新装”原形毕露,虽然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但百姓则“不看广告,看疗效”。于是出现海绵城市唱衰论,一些人就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
应该承认,海绵城市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海绵城市建设不应一哄而上,一些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与真正的海绵城市理念还相差甚远,只是一种小修小闹式的改造,一味照搬其他地区经验做法,没有因地制宜,所以收效甚微。
可以看到,要改变“每逢大雨必看海”的现状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治理的脚步。现实也已说明,从试点到见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尤为重要。
建设“海绵城市”要有全盘科学合理的设计,关键在于“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利用好自然资源来增加城市的自然调适能力,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统筹各方力量有序推进,久久为功。倘若经过一段时日,大多数城市不再“逢雨必涝”,而是闲看云舒云卷,海绵城市才真正写出了城市精彩篇章。
文章关键词: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