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热点话题六:“不闯红灯”也能重奖?
【参考例题】某地公安交管局决定出资1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遵守交通法规奖励活动,对当天搜索开始后在各路口寻找到的“第一位不闯红灯的行人”、“第一位不闯红灯的非机动车骑乘人”进行现场奖励,每人一次奖励现金500元,以此激发和调动广大市民守法出行、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积极性、自觉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红绿灯、斑马线无处不在,按交通规则出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遵守交通规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理所应当的事情进行奖励,就像对不杀人者进行奖励一样荒唐——这种奖励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即让人们认为做不好份内的事是应该的,做好了份内的事反而是应该奖励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初衷是好的。从管理手段上看,也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对“道德底线”的奖励(奖励市民做“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多少有些不妥,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对原有的公序良俗及法治秩序产生的破坏。
其实,重奖“不闯红灯者”,这一套路已不是什么创新,古已有之。在春秋战国时,秦国为求强大而行商鞅变法,也用过一次石家庄市近日街头奖励现金的招数。《史记·商鞅列传》里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徙木与重金,买来了取信于民,买来了令行禁止,因而换来了秦国变法畅行,国家强盛。但是,重奖“不闯红灯者”,这招能与商鞅等量齐观么?未必。因为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群众的思维也是不一样。所以,这个举措让人担忧,不建议广泛开展。
热点话题七:对付“隐性腐败”需要阳光,但不需要雨露
【参考例题】近年来,贪污腐败的形式有了的转变,很多腐败分子开始采用“隐性腐败”,来规避监督。对此,假如你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参考答案】反腐败斗争的过程,就是腐败形式不断多样化和反腐败手段不断完善这样一个拉锯式的对抗过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也就产生了贿赂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的一切需求都可能成为贿赂的手段或媒介。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贿赂终究是和利益挂钩,是行贿者用各种手段与受贿者进行利益交换的行为。目前,我国的法律仅仅将贿赂规定为财物,因此防止或遏制非物质化贿赂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及时修订我国的法律,扩大贿赂媒介的范围,甚至是给人带来利益的一切媒介。这就是防范“隐性腐败”的关键。
要想使“隐形贪官”现出原形,无处藏身,或者让使其隐形的时间缩短,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制约官员的权力。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改变一些官员“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让官员谨慎用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次,要全面推动建立官员财产等重大事项报告及公示制度,只有将官员的财产等重大事项掌握在组织上、曝晒在阳光下,才会真正使官员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规范中操作,一些腐败行为、不廉思想才会“现形”。综合而言,我们如果“限定权力边界”就必须要回归到“权力的来源”上来,要把权力机制放在人民监督和法制的阳光下运行,并辅以财产申报制度,以及更为严厉的惩治措施,从而加大贪腐的违法成本,使得腐败更好地处于可治理状态。
热点话题八:“状元情结”与“应试教育”
【参考例题】2010年7月17号,北大和清华大学同时公布了自己学校录取状元的人数和比例,但是有媒体发现,“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多出来的状元”是怎样产生的?引发了公众对“国人状元情结”的深刻反思,部分地区甚至出台政策“禁止炒作状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支持继续统计“状元”吗?
【参考答案】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里,分数依然是决定考生命运最紧要的参照,排名论座次的风气仍然流行,状元情结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近些年来,社会对高考(微博)状元的炒作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面对愈演愈烈的“状元热”,“禁止炒作状元”,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在看似平等的分数线背后,往往有着许多让人深深叹息的东西。如果说成功者只是处于金字塔尖的少数状元,岂不意味大量落榜生乃至考上一般院校的学子都成了“失败者”?如果一场高考让大多数教育对象都成了失败者,这样的教育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的观点是,我支持继续“可以”宣传“状元”,但不“提倡”宣传“状元”,而且宣传时也需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诚然,从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回归教育的本义来看,我们是不应该炒作高考状元,制造更大的升学压力。然而适当宣传一下高考状元、宣传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情况,是否就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呢?恐怕还需要商榷。如果让高考状元普遍“默默无闻”,人为掩盖许多优秀学子的奋斗精神,也未必不是教育的另一种损失。不久的将来,对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也许还会更严,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或许也会更多。与其在边禁边炒、愈禁愈炒中纠结,倒不如踏踏实实反思一下对待高考状元宣传的现有态度是否存在偏差,进而实现宣传和炒作间的平衡。
最后,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禁止炒作”,而在于调整我国的教育模式,只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问题才会有转折与转机。
热点话题九:机关微博
【参考例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很多机关纷纷建立并开通“机关微博”,甚至很多公务员及领导干部也在网上织起了微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网络公共空间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或相互对话交流或与政府对接博弈的平台。重视微博这一新兴社会管理工具的作用,利用新兴媒体的特点,使干群多元、快捷互动,既让机关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又使机关更切实地为民服务。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而言,“机关微博”值得我们大声叫好,这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民众知情权”的日益兑现。而网络的迅猛崛起使官民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政府的网站、政界人士的博客已成政府和民众沟通的良好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微博上都有大量的新鲜信息发布。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新闻爆料站与民间意见集散地。
如果能通过微博热情地回答网民提问,尊重社情民意的表达,容忍哪怕是一些激动的言辞、满腹的牢骚,将在很大程度上舒缓过激情绪,对促进社会和谐、警民互动、疏导民情大有裨益。但如果只是满足于其宣传阵地、表彰政绩功能,那各地市级的警务网站早就足矣,无需画蛇添足。目前微博正热,但我们同样需警惕的是,微博会不会如同曾经遍地开花的“×长热线”、“×长信箱”一样,在一阵风吹过后,照例变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热点话题十:“咆哮哥”的出现
【参考例题】2010年6月,一名网友在某市市长的留言板留言反映该市法制办公务员态度蛮横,并上传了一段录音,录音说明显示为网友与办事大厅当班工作人员当时在现场的言语冲突。留言中,这位网友把态度不佳的公务员形象地称为“咆哮哥”。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其实无论是“咆哮哥”的存在并非个别,其出现绝非偶然。问题的关键是赶紧刹住“这种漠视群众的倾向”,除了平息事件给公务员团队带来的负面影响外,最重要的是以“咆哮哥”事件为契机,展开更加广泛的公务员作风建设讨论和整顿。
“咆哮哥”事件引起群众的关注和热议,对此,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类似像“咆哮哥”这样的公务员的个人服务态度、言行修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共行政机构的管理理念、运作体制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等问题;重要的是从运作机制上解决“咆哮哥”的根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