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练习题——文章阅读5题

2019-10-25 15:38:55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1.1.

  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 )

  A.绢的发展历史

  B.熟绢的织造工艺

  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1.2.

  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

  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

  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

  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

  D.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3.

  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

  A.知名度很高

  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存世历史很悠久

  D.艺术水平很高

  1.4.

  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

  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

  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

  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

  1.5.

  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作者

  B.时代

  C.创作背景

  D.绢面特征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它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造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例如,有迹象表明,近3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从1960年到19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44%到1989年的55%。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l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到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不到全部出口的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2.1.

  根据作者的观点,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 )。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2.2.

  与知识经济比较而言,工业化经济发展最大的弊端是( )。

  A.消耗稀缺的资源、污染环境

  B.造成了全球贫富差距过大

  C.形成了技术壁垒

  D.无法拉开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2.3.

  文中谈到发展中国家从对待机遇的角度看,应当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A.注意知识的积累

  B.工业化和知识化并进

  C.发展新型经济

  D.实现体制改革

  2.4.

  下列说法,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

  A.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在于创新

  B.知识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C.当代经济的发展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D.知识的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其他资源具有强大支配力、控制力、渗透力

  2.5.

  下列对我国的现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东部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某些有利条件

  B.我国只有西部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

  C.我国西部地区没有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的新型经济

  D.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植物生长也不加快。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

  3.1.

  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

  A.“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3.2.

  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CO2,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CO2多

  3.3.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CO2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3.4.

  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你能想象一只绿色老鼠的样子吗>?>科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试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相信,将相关基因移植入毛囊可以改变毛发的颜色,这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可能大有作为。

  抗癌公司是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里的科学家将一种水母基因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使老鼠长出了在蓝光下呈现荧光绿的毛发。该公司总裁,罗伯特·霍夫曼说:“这些毛发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其中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这种荧光绿蛋白质就是使水母在暗处发绿光的那种基因。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他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胶原酶可使毛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然后将老鼠皮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含有一种腺病毒,这种病毒与平常引起感冒的腺病毒相似。该病毒很快进入老鼠皮上的水母基因细胞中。霍夫曼采取措施使病毒迅速复制,这样病毒细胞就可以将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载入老鼠的细胞中。霍夫曼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过程,他发现,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了绿色蛋白质的斑点,这是每根毛发生长的基础,此后,这块老鼠皮上>80>%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毛。然后,霍夫曼将这块长有绿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移植的毛发在老鼠身上不断生长,逐渐遍布全身。

  目前,该研究最乐观的前景可能就是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研究人员已通过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这对于治疗灰白头发是重大进步。但这种基因变体技术还要在老鼠身上再做几年试验才能用于人类。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掌握了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基因疗法就可以用于美发。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红头发和褐色头发也都有其生成色素,但目前还没破解金发的分子构造。一旦科学家们发现丁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

  霍夫曼同时指出:“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他相信基因工程能使毛囊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和干扰素>(>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通过基因疗法,毛囊里不仅能长出健康的头发,还有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糖尿痛、癌症等。实际上,把基因疗法用于美发要比治病困难得多。美发需要把头上所有的毛囊都进行处理,而治病只在几个毛囊上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节选自《环球时报》>)

  4.1.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基因”和“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2.

  对老鼠身上长出的毛发是绿色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胶原酶将老鼠皮组织软化,使老鼠的皮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进而生长出了绿色的毛

  B.将移植了水母基因的老鼠皮囊放入培养液后,受培养液中腺病毒钓影响,所以长出的毛发呈绿色

  C.因为霍夫曼将长有绿色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的缺少毛发的皮肤上,故长出的毛发是绿色的

  D.原因是美国加州圣迭戈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植入老鼠皮囊的水母基因中含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

  4.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变体技术使老鼠身上长出绿毛的试验,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必将大有作为

  B.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的研究成果表明,治疗人类的灰白头发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C.人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的关键在于科学家要发现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

  D.基因疗法,既能改变头发颜色,还能使毛囊承载某些基因来根治白化病、糖尿病、癌症等

  4.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如果利用毛囊进行的基因变体疗法在人身上的试验获得成功,那么人类对白化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顽疾的治疗就会轻而易举了

  4.5.

  下列哪项最适合作该段文字的标题?>( )

  A.

  B.

  C.毛囊的作用

  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5.1.

  测量发现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说明它( )。

  A.是一颗已经死亡了的恒星

  B.是一种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C.是“重新电离时期”后的已知最早天体

  D.正处于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最高峰阶段

  5.2.

  第3段中的“这种毁灭”指的是( )。

  A.宇宙发生大爆炸

  B.银河系中的恒星被伽马暴摧毁

  C.发生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

  D.地球的臭氧层被伽马暴摧毁

  5.3.

  布鲁姆认为这次发现伽马暴“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是因为( )。

  A.人们发现了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伽马暴

  B.更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变化及其原因

  C.“雨燕”卫星已经发现了更远距离的爆炸事件

  D.加快了人类绘制早期宇宙诞生及结构图的进程

  5.4.

  从文中可以看出,天文学家尚未确证( )。

  A.在发生短期伽马射线暴过程中也会诞生出黑洞

  B.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臭氧层免受摧毁

  C.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会毁灭星体附近任何生命

  D.通过测量伽马暴的红移值可以计算出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5.5.

  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的原因?( )

  A.伽马射线暴是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

  B.以前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C.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频率不高

  D.像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现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定位第二段,A、B、C三项表述在本段中均有提及,同时也提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丝织业,但是并未提及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概况,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韩愈的诗歌出现在第二段后半部分。之前论述的是“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紧接着举韩愈诗歌的例子,通过诗歌内容来证明“晚唐使用生绢”这一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借助书名号,锁定位置,《听琴图》出现在第三段最后一句,说的是“《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由此可知,提到《听琴图》,是因为其所用载体质地精良。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根据第二段“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可知A错误;根据第三段“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可知B选项说法没有依据;由文章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可知C项符合文意;D选项的变化趋势,材料未曾表述。综上,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由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比较——“《溪山行旅图》......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雪景寒林》......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可知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在于绢面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前三段构成总—分结构,先提出知识经济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接着二、三两段分述挑战来自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另一个是“自身准备的不足”。由表递进的关系词“更”可知,后者是挑战的主要来源,故选D。

  A、B项内容是挑战来自“知识”,并非主要来源;C项“制度问题”并不是文章提到的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来源。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六段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根据上下文可知,发达国家注重的是知识经济,而我国的“传统产业”是工业化经济。由此可知,后半句话就是工业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相比的弊端,A项正确。

  B项是知识经济和工业化经济都会遇到的问题;C项是知识经济的弊端;D项不是工业化经济的弊端,而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第三段“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可知,B项内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从对待机遇的角度应采取的应对方法,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知识经济的发展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并不是说知识经济具有负面效应,所以B项“负面效应”表述错误。

  A项可以第二段关于“知识”这一要素的阐释中推出;文章第二段用保罗·罗默的话即引出C项的内容;由文章第二段最后托夫勒的一句话可以推出D项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的后三段主要谈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D项内容是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同义替换,故选D。

  A项“广大沿海地区”的表述将范围扩大,文中提到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某些城市”;B项“只有西部地区”表述错误,文章说的是“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并没提具体是哪些地区;C项属于主观臆断,文章只提到东部某些地区有新型经济,并没有说只有东部有新兴经济,而西部没有。

  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第一段指出生态学家认为温室效应会给地球带来消极影响,而有些人则认为温室效应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结合上下文可知,“以上说法”指的是第一段中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A项错误,由文章首段第一句话可知,“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只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概念的解释;B项中的“反馈调节”不特指“光合作用”,因此排除;D项错误,“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他们”指的是学者,但学者与生态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更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D项解释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结合语境,第二段首先提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CO2,但是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在最初的增长之后就会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CO2数量却十分可观。由此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A、C项表述错误,没有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细菌分解的CO2作出比较;B项为干扰项,其表述过于笼统,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首段提出对温室效益危害的异议,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由此可见,作者是认同生态学家关于温室效应有害这种观点的。因此,A项说法错误,C、D项符合文意。B项表述正确,在第二段“按一般理论,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但事实却是……植物生长也不加快”可以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填空。

  文章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反驳,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而且与事实不符,B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显然错误,与作者的观点相悖;C项表述化,作者并没有否定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这是事实;D项“令人难以接受”表述不当,通常是说事实、真相会令人难以接受,而此处提到的是错误的认识,D项的说法与文意不合。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C

  解析:

  A项,“植入老鼠毛发”应为“植入老鼠毛囊,“发绿光”的表述亦不妥;B项,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细胞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而不是“植入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D项,要改变头发的颜色,不必发现所有头发颜色的基因。

  4.2.答案: D

  解析:

  A>、>B>、>C>不是本质原因。

  4.3.答案: C

  解析:

  A>“必将”说法太,下结论过早> ; B>未用于人类; D>“根治”错误。

  4.4.答案: B

  解析:

  A项,“目前“各种颜色”错;C项,“不能取得成功的说法;D项,“轻而易举”的说法文中无依据 。

  4.5.答案: A

  解析: 阅读文章,文章的主旨就是讲述彩色头发的基因技术,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5.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判断。

  由文章第三段“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可知C项为正确选项。

  A、B、D项均非通过红移值得出的结论。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指代能力。

  依照就近原则进行判断,“这种毁灭”的前一句是“……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因此可知这种毁灭指的是因伽马暴而带来的臭氧层毁灭,进而导致地球毁灭,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目。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该句之后紧跟的内容就是对这句话解释说明,即“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B项是对这句话的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B

  解析:

  本题同样为细节判断。

  由最后一段中的“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可知A项结论是天文学家所确定的;由第三段中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可知C项也是天文学家所确定的;由第三段开头可知,红移值的测量本来就是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的,所以D项内容也是天文学家确定的。

  由第三段末尾“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可知,这一结论尚未经过确证。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由文章第四段结尾可知,C项、D项均是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由第五段开头可知以前的红外探测器敏感度不高也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

  只有A项与宇宙早期结构图的绘制没有直接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A。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