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23年国考:聊聊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2022-10-30 15:29:50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从古至今,意象都被文人们积极地运用到作品当中。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神思篇》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从此,意象便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广泛应用。直至唐朝,诗歌繁荣发展,更给意象注入了更加崭新的灵魂。

  其实在我们常见的诗歌中就能经常看得到意象的身影。比如我们举头最常见的“月”,意义丰富。月可以寄托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比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月可以寄托怀才不遇、贬谪流放之悲,比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月可以寄托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愁,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可以寄托黍离之悲、亡国之痛,比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同是明月却含有不同的深意。

  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当然,莫要小瞧文人们的创造力,他们用不同的称谓来代指月,更为月亮增添神秘色彩。比如北周王褒的《咏月赠人》:“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初魄”更是将月亮细化成农历每月初三、初四的月亮。唐代诗人的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传说月宫有桂树和蟾蜍,故称以“桂蟾”称之。屈原的《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因为望舒在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故称以“望舒”称之。月亮在诗人们的笔下,千变万化,韵味无穷。

  或许你还听说过古代诗人们的离愁别绪,面对伤感的分别,诗人们也能用意象来展现自己的不舍与怀念。“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依依惜别之情。没想到吧,谐音梗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玩的炉火纯青。古人折柳话别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宋代柳永的《雨霖铃·秋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这一谐音梗的运用。或许你听过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歌歌名就叫做《送别》。长亭就是古⼈在⼤道上专为⾏⼈休息所设的亭⼦,⼈们常在此送别。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便取其离别之意。古南浦郡,其⽔滨常为古⼈送别之处。古⼈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南浦”也成为了离别的常用意象。

  古人浪漫,因“菊”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因“竹”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因“兰”色淡香清,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因“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傲霜凌寒的特征,一身傲骨。

  直至现在,意象仍在不断发展,不断被人们注入新的内涵。

文章关键词: 国考 备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