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1.
2008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
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2.
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新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3.
如果将古埃及的纸草书作为最早的书籍的话,书籍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是纸质书的历史起点,那么纸质书的历史也已经近两千年了。书籍原本是传承知识文化的工具,但随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它已变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时代,纸质书阅读必然会逐渐边缘化,但这并不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现象,纸质书阅读会消亡。从这个角度讲,纸质书出版会萎缩,但并不会消亡。
文段主要说的是( )。
A.书籍历史的追溯
B.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纸质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
D.纸质书的历史以及它在数字时代中的发展状况
4.
调查结果显示,环保意识越高的地区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但环保意识与环保满意度却呈相反关系,即环保意识越高,环保满意度却越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看环保问题的眼光越强
B.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对环保质量要求也高
C.环保质量总是落后于公众的环保要求
D.环保质量是一个永不能得到公众满意的话题
5.
如果将古埃及的纸草书作为最早的书籍的话,书籍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是纸质书的历史起点,那么纸质书的历史也已经近两千年了。书籍原本是传承知识文化的工具,但随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它已变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时代,纸质书阅读必然会逐渐边缘化,但这并不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现象,纸质书阅读会消亡。从这个角度讲,纸质书出版会萎缩,但并不会消亡。
文段主要说的是( )。
A.书籍历史的追溯
B.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纸质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
D.纸质书的历史以及它在数字时代中的发展状况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根据提问”主要“一词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由《新闻联播》关于”山寨产品“的播出引出对山寨产品的文化意义上的解读。可见材料的重点在于解读。故正确答案为B。
A项材料除了第一句提及《新闻联播》播出了山寨现象这个事实外,并没涉及山寨风为何会刮进新闻联播;C、D项仅仅概括了材料第三句的内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总体内容。
2.答案: C
解析:
>根据问题可知该题为表面主旨题。
>主旨句是“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材料以现代化为切入,先谈及现代会是一种保存而非剔除,再谈文化保护对未来的价值,>据此概括意思是C项。>A项是文化的重塑。而B>项变换主题,>强调高科技也不符。D项文中并未提及文化冲击。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D
解析:
通读全段可知,文段前半部分介绍的是纸质书的历史,后半部分是介绍在数字时代纸质书的发展状况,故本题选D。
4.答案: B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以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根据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整则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环境保护意识越高,环境满意度越低,也就是环境意识高的人对环保治疗要求也高。B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不选;C项错误,因为环保质量是一个不变的客观存在,公众的要求是根据自身意识而发生的主观判断,句中没有涉及,所以排除;D句中也没有提及永远不能满意的说法,所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D
解析: 通读全段可知,文段前半部分介绍的是纸质书的历史,后半部分是介绍在数字时代纸质书的发展状况,故本题选D。
文章关键词: 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练习题——阅读理解5题
上一篇: 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练习题——逻辑判断5题
下一篇: 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练习题——文章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