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5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备考:记忆

2015-04-09 13:53:18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2015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备考汇总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人们游览过“万里长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形象记忆。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具体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储存过去的经验。

  (2)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关系密切,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3)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

  (4)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运动记忆。它以过去的动作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基础,如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都属于动作记忆。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2)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打篮球,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陈述陛记忆中的,但是擅长拦网和远投,这些运动技巧则储存在程序性记忆中。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三)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但仅仅以这种记忆品质来评定人的记忆品质的好坏是不全面的,有人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这种品质极为重要,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也就没有了价值。

  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最后,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而上述三种品质,

  只有与记忆的准备性结合起来才有价值。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二、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2.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无意识记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的意志努力。有意识记的态度积极主动,识记的对象明确,内容系统,识记的效果牢固持久。它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机械识记的价值和作用。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好。

  (3)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识记也受材料性质的制约。有意义的、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5)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的概念

  识记过的内容在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着名的“遗忘曲线”。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遗忘快;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说来,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说来,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

  (1)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他认为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记忆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为地压抑在无意识之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5.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每复习一次就多一次重新考虑或寻找材料之间关系的机会,从而也增加了信息加工的深度,了编码水平。因此,为了防止遗忘,我们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1)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复习。另外,针对遗忘发展“先快后慢”的特点,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根据复习在时问上分配的不同,复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复习,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另一种是分散复习,把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可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复习的针对性。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例如,一件往事涌上心头,一句乡音勾起乡情等就属于无意回忆。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某些诱因引发的。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要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起特定的记忆内容。

  回忆可以是直接的,即直接回忆起所需内容;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线索)才回忆起所需内容。间接回忆总和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借助于判断、推理才能回忆起所需内容。

  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回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就是再认的现象。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和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回忆或再认材料。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没有识记就谈不上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三、记忆系统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首先进入瞬时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人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人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一)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1.瞬时记忆的概念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的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的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这些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若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是很大的,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bit)。

  (3)形象鲜明。瞬时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

  (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登记的信息是分类前的原始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会很快衰退以至消失。

  3.瞬时记忆的编码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有研究发现,听觉通道也存在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4.瞬时记忆的存储

  瞬时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会被登记,然而,瞬时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被转入短时记忆。那些没有转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很快就会消失。虽然信息在瞬时记忆阶段停留时间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但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其进行操作和加工。

  (二)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时间很短。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虽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复述,便会遗忘。

  (2) 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但短时记忆容量的值常常会因实验材料的不同而出现较大波动。为解释这一现象,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所谓组块是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是以组块来计算的。组块可以把时空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块,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彼此无关的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这样就能大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3)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4)操作性强。短时记忆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操作性的。一方面,它注意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5)易受干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新信息插入时,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能再恢复。

  3.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4.短时记忆的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实验表明,精细复述而不是机械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三)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1.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2.长时记忆的特点

  (1)容量无限。长时记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复述,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贮存起来的。

  (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中出现的遗忘现象,主要是由于信息受到干扰而使提取信息的过程发生了困难所致。

  3.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表象编码是指以空间的平行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贮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表象编码的重要特征是平行加工,主要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的知觉信息。

  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也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它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语义编码的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照节点和线的复杂网络贮存的。节点代表概念或事件,而线则表示有意义的联系。长时记忆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按照一个节点和许多关系而编码的,语义成分间的联系,即概念、事件和情节的信息可以用语义网络的形式来表示。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都会影响长时记忆的编码。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但一些实验证明,由于有组织活动的参与,自动编码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记忆的效果是不同的。加工得越深,记忆效果就越好。

  4.长时记忆的存储

  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一般来讲,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但是这种有意记忆仍是被动的。中学生记忆的目的性、抗干扰性较强,而且中学生已能自己确定记忆任务,这为他们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了保证。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复述)学习。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学生的有意记忆的主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依靠家长或老师的,而强调由自己确定记忆任务。

  (二)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只是在同一年龄阶段,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在学习中,他们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记忆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言语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具体形象记忆的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记忆已占优势地位,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不再依赖具体事物的支撑。

  ★五、记忆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其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记忆效果;再次,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机械记忆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记忆。如果将机械记忆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记忆效果。

  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整个记忆的效果。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既可对学习材料作表面加工,也可以作精细加工,即理解材料的意义。研究表明,理解越深,保持就越好。为了理解记忆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对材料的组块化实际上就是把若干的组块组合成数量更少的、体积更大的组块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输入信息有效地储人长时记忆。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常见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即把一系列项目按的类别来记忆。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如在长时记忆过程中,可采取多重编码方式,信息加工质量,加深个体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使识记信息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不易遗忘。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忘办法是加强复习。

文章关键词: 河南 教师教育 备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