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概述
1.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的。不同知识类型在头脑中具有不同的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用图式描述这种大块知识的表征。
3.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另外,有一类与程序性知识相似但又存在区别的知识,称为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是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例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就属于词汇学习。但是符号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的知识,如对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决定意义的特征。每一个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内涵多,则外延小;内涵少,则外延大。另外,概念还分为不同的层次,上位的概念称为属概念,下位的称为种概念。
一般来讲,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呈现给学生反映概念关键特征的典型例子;另一种是从某一类物体的两个或更多的实际例子中提炼出该物体的特征。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既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也可由指导者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已掌握的概念来理解。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既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也可由指导者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3)学习
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是知识的最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学习旨在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这种学习比较简单,只需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知识获得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联系,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知识保持阶段,新构建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将随时间的延长而遗忘;知识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其对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建构的水平。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注意规律的运用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精加工处理才能获得好的理解和掌握。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能不会恰当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某些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而导致意义理解的困难。这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给学生补充一些过渡性的学习材料。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必须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新知识。
(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含义。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行为完全由规则支配,技能也相对自动化。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大幅,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来促进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注重示范与讲解。对于任何技能的学习,学生都应先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理解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教师在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以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比较是指在呈现例证或感性材料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实现,并其准确性。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性阶段,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采取何种练习方式直接影响着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也是练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反馈,学生能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要求。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要迅速、准确地提取所需知识,就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触发条件”,使其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教师应经常提醒和学生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在学生练习之前,明确提醒学生所学知识的适用范围。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完成某类程序操作的完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上的最佳运算方式和可能运算方式,同时对学生进行训练。这种分解式的训练比笼统的综合式训练对学生学会建立子目标的策略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防止不适当的程序组合的产生。
(五)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二、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概述
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具有如下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2.技能与习惯
习惯是个体在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技能和习惯的区别之处
在于:
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的标准动作体系,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第二,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第三,技能和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
第四,技能要与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与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3.技能的分类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生产劳动方面的车、刨、磨等活动方式,都属于操作技能的范畴。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它一些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一般而言,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它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而觉察到活动的存在。(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 操作模仿。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像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只有通过模仿,才能使这一映象得到检验、巩固与充实。操作模仿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②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要素之问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③动作控制方面,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④动作效能方面,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是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象的过程。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可以表现出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精确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②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③动作控制方面,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步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的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④动作效能方面,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通过动作练习形成的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它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活动。
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②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③动作控制方面,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④动作效能方面,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2.操作技能的形成途径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练习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操作活动速度会加快,准确性。而且,操作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之后逐渐减慢。但也存在成绩进步先慢后快或在练习中一直均匀发展的情况。
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就能顺利度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
(2)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③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及时进行反馈。首先,练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其次,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再次,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然后,练习方式多样化;最后,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④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没有清晰的动觉,容易导致技术水平不稳定,难以找出动作失误的确切原因,因此,通过练习,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并且积极、正确地加以示范。由于形成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 的头脑中,因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 头脑中的观念的、内潜的、固定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展开的、活动的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只有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在培养工作方面,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包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