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乡村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完善路径

2019-09-26 15:44:08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内容提要:2009年开始实行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体现了国家稳定和激励农村地区教师的鹄的。通过对中部A省乡村教师的调研发现:1.政策在教师日常规范方面产生较大积极作用,但在学校社群发展和教师工作激励方面呈弱激励状态;2.男教师及中年教师在政策目标中均呈现较低的积极性感知;3.学校文化、绩效考核实施过程、绩效方案特征对实现政策目标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绩效工资政策在乡村学校的实施是复杂主体行为逻辑的混合,需要充分拟合乡村教师所处环境、所遇问题和所怀期待,以健全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内容、绩效方案制定、绩效考核过程为基础,将营造扎根乡村、素质的绩效文化作为着力点,以总量、优化结构为保障,切实发挥绩效工资对内保留、对外吸引的功能,激发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一、研究过程

  为了解绩效工资政策对乡村教师的激励效果,笔者以中部A省为例开展实证调查。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教师绩效工资调查问卷》,涉及个人背景信息、绩效考核(包括绩效管理、学校绩效考核过程、考核指标、绩效考核的影响四大项)、学校基本情况三部分,共78道题。其中绩效考核过程、绩效考核的影响、学校基本情况中的学校文化量表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方式(1-4,数值越大,表示越赞同表述)。

  根据政策文本和已有文献,绩效工资政策目标具有“三阶”特征,即宏观层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中观层面改革学校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微观层面改善教师生活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因子分析,选取方差贡献率较高的五个变量作为因变量,与政策文本基本一致,最终选取的因变量有:(a)教师工资待遇,(b)教师师德规范,(c)教师吸引保留,(d)教师工作激励,(e)学校社群发展。

  经过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量表的Cronbach'sα值均在0.8以上,分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性较高(0.8以上),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处于中度水平,表明具有信效度。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笔者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对中部A省乡村教师、校长的调研,包括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回收的问卷中包括乡村教师问卷183份,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tata14.0进行统计分析。此外,运用个别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乡村教师和校长开展访谈,获取质性数据,并采用Nvivo11.0进行文本整理。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绩效工资激励乡村教师的统计分析

  描述性数据结果表明,在绩效工资政策目标的五个一级指标中,绩效工资的实施对教师师德规范的积极影响最高(2.01),其次为教师工作激励(1.70),而对学校社群发展(1.50)、专业能力(1.52)和吸引保留(1.53)的积极作用相对较低,绩效工资对乡村教师工资增长(1.64)起到作用。在二级指标中,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乡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学校战略认同、培训进修、同事合作的作用较低(如表1所示)。在对该省校长的调研中发现,多数校长指出,绩效工资实施后教师的积极性整体没有明显,学校教育水平不明显。

  1.绩效工资实施后师德规范作用明显

  绩效工资政策在教师师德规范上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访谈发现,师德规范作用明显的原因主要源自两方面。

  一是学校绩效考核的积极引导。由于国家文件中强调绩效工资要以德为先,遵守法定职责,完成工作量,为此,地方和学校的绩效考核方案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例如,在各省份印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意见》中,均延续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指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并将师德放置于绩效考核的首位。

  二是工作量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占较大比例。由于基础教育学校差异较大,科学、公认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尚未建立,加之绩效考核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不成熟,绩效考核指标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同事关系紧张,考核过程过于复杂则不利于实际运作。因此,学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采用能量化的指标,如教学课时、日常考勤等。访谈中,部分乡村教师指出,这类考核指标通常在绩效工资方案中的占比高。也正是因为工作量考核在绩效工资中的权重大,使得教师在认识上更重视学校的常规规范,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也随之,这也意味着乡村教师对工作量考核持“认同”态度,但这一现象将乡村教师的注意力吸引至学校常规工作的同时,也相对削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力。在具体分析该省的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时发现,文件要求“各地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以量化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教育部要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反映教师的业绩和贡献”不相符。

  2.绩效考核具有重个体、轻团体的倾向

  从问卷及访谈中了解到,乡村学校在绩效考核中,团体性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考核所占比例低,同时学生成绩依然是乡村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由此形成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显的个体导向,进一步产生教师群体合作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利于学校社群的发展,对于需教师群体合作的任务,绩效工资对乡村教师的激励导向并不明显。

  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时,不能仅将其归因于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还应回到乡村学校本身。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学校的弱势地位愈加明显,乡村教师流失,生源减少成为“城进乡退”的典型特征,乡村学校教师规模小,加之乡村教师的高流动性,有的学校甚至单人单岗[1],造成乡村学校难以形成稳定的社群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