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河南检察院考试申论科目备考指导
来源:京佳教育 禁止转载
一、河南检察院考试申论科目特点介绍
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申论考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与管理的问题,5个材料,7000字左右,四道大题。在此说明的是,2013年申论试题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相对国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来说,难度略低。另外一个的特点是,材料选择新,考前不到一个月的关于本省或当前社会的新闻热点作为主要材料来源。
二、河南检察院考试《申论》备考注意事项
(一)、《申论》主题
归属领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生态方面来划分。2011年申论考的主题是“人口老龄化”,2013年申论考的主题是“社会发展与管理”的问题。河南省检察院考试《申论》的主题偏向民生问题,模式和难度向省考靠拢,因此,参加河南省检察院考试的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也可以选用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练习。
(二)、《申论》题目
1. 题量与难易度
河南省检察院考试申论的题量一般是三道左右,与河南省省考申论考试的题量趋向一致。近年来,河南省检察院申论考试的难度逐渐与河南省省考申论考试的难度趋近相同,2011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考查了三道题,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考查四道。近三年考试,考查的分值没有变化,考查的题型的类型没有变化,还是以五大题目类型为主,只不过每年考查的侧重点不一样,归纳概括题、提出对策题、文章写作类考试题,每年必出,其它的两个类型题选择出现。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这五类题型都要认真的练习与准备。
2. 题目类型
河南省检察院考试申论题目可以分为归纳概括类试题、综合分析类试题、提出对策类试题、公文写作类和文章写作类试题五大类。
1)归纳概括类试题
归纳概括类试题,经常设置在第一题。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题型多以概括、归纳特定资料内容的形式出现,难度较低,重点在于要点概括全面、准确。
题型举例: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300字。(2011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1.请根据答题资料,概括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和危害。(20分)
要求:概括全面,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2008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2)综合分析类试题
综合分析类试题,主要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深层的、隐含的意义作出理解,多角度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推理或评价。
题型举例:
1、请参考材料1,谈谈你对农村“空心化”的理解。(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200字。(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2、被外界称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请依据“给定材料2”分析说明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300字 (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3)提出对策类试题
提出对策类试题,通常以“提出解决方案、总结经验、概括启示”等形式设置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在分析所给定的资料后,能否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对应试者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考验,也是对应试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
题型举例:
3、深入分析给定资料提到的我国养老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指出当前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两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求:1. 问题概括准确恰当,对策思路切实可行;2. 不超过500字。(2011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3、近年来,我国城乡基层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对基层社会管理产生了严峻考验,请结合给定材料。提出解决基层社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对策。(25分)
要求:1、分析全面,准确恰当2、对策具体、操作性强 3、不超300字(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4)公文写作类试题
近年来经常在国考和省考《申论》试卷中出现的一种题型,综合测查考生的公文写作能力,也是模拟日常公务处理中贯彻执行的试题,考生对该题型应重点复习。河南省检察院考试还未涉及过,但这是一种趋势发展,希望考生予以重视。
考生要注意写作者身份、目的、公文格式等,考查的公文形式主要包括材料总结、编者按、宣传提纲、检查提纲、指导意见和公开信等。
题型举例:
3、《教育文摘》周报”拟将“材料九”中的三则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报道、并配发编者按,请替该报编辑拟写一段编者按,不超过300字。(20分)(2012年湖南省检察院考试)
5)文章写作类试题
通常放在试卷最后一题,分值最高、字数最多、难度也最大。河南省检察院考试《申论》试卷中的文章写作题通常是作文,但也不排除今后会出新的可能,因此,考生在文章写作这个题型上,不仅要重视文章结构、衔接、论证等问题,也要注意题目新颖、立意独特。
题型举例:
3、 请根据给定资料,就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2008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3、“给定材料9”提到,上海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有条件地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二胎,请针对该项措施,参考给定材料,写一篇评论。(50分)
要求:1.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2. 观点明确,具有说服力;3. 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4. 总字数800—1000字。(2011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4、给定材料5,提到“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语言流畅,1000—1200字(2013年河南省检察院考试)
(三)考试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
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能否准确把握住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会有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2、紧扣材料答题
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有的要求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3、注意限制要求
申论考试中对字数是有限制性要求的。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 20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40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一般不高于或不低于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另外,答题应该简洁,做到要言不烦,切中要点。
这种要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文字水平的综合性测评。应试者不要因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足够重视而影响考试成绩。
4、提出方案要符合角色定位
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乃至语气表达自然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
5、对策要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构思可操作性对策,应该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属”,即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与必备条件。在构想对策时,切忌脱离实际地坐而论道。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要对所提出的对策进行科学论证,如果提出了多项对策,则要把论证的重点放在关键的、自己最熟悉的对策上,切不可将各项对策拆分为若干个“半斤八两”,搞“一碗水端平”。
6、答题“四忌”
“四忌”即忌“偏”、忌“离”、忌“散”、忌“虚”。
忌“偏”,即忌思想偏激,心态不公正。这一忌根源在于生活中对事物和问题长期的习惯性思维判断,以至于答题时表达过激的观点和方案,或所站立场不公、不正,只代表问题的一方说话,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忌“离”,即假设前提,脱离材料答题或者答题时前后与主题相互脱离。这种情况在考生对第一题(概述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和第二题(提出解决方案)作答时尤为常见,特别是在提出方案时,常有考生提出“如果有什么情况发生,就怎么办”、“如若这样不行,就那样处之”的措施,脱离材料中所蕴藏的既定主题的要求,假设种种前提,看似考虑周全,实则未得要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离开题目给定的身份答题。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其次,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具体专业或某一岗位的独立的专业化知识。
忌“散”,即考生作答主题不明,内容繁杂,层次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系统性不强。部分考生不能有效立足于整体思维,谋篇布局,分析材料时分不清主次、轻重、缓急;或者概述问题不集中,陷入零散的材料中,有一个算一个,蜻蜒点水,面面俱到,抓不住要害;或者陈列方案时,没有系统,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或者论证方案时,取小舍大,舍本逐末。整个作答前后杂乱,不能抓住既定主题,一以贯之。
忌“虚”,即对主要问题的判断不实不透,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找不出其症结之所在。对问题的概述模糊不清;设计方案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论证方案用词华丽,冗杂不实,整个作答游离于主旨之外。
更多备考指导请及时关注http://henan.jingjia.org/kaoshi/fajian/#a1
欢迎加入河南检察院考试qq交流群:301536380
近期热点专题推荐:
更多信息请查看:河南事业单位招聘网 河南人事考试网 最新招考信息免费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