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1年河南检察院招考哲学知识(1)

2011-03-29 16:40:17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节马克思主文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形成了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三)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地、发展地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古希腊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

  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page]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一)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这种物质观坚持用物质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这种物质观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形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因而它不能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所以,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只能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的猜测。

  (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的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这种物质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表示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2.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

  对客观事物来说,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相互联系是构成运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二)运动的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条件下,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这种静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状态,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相对于的参照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最终要发生质变。所以,在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意义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运动才是的。

  2.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在相对静止中有运动的一面;处于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是说,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运动中包含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着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在物质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3.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坚持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page]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认为,同物质的多样性相联系,运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程度,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扬弃的方式保留着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

  三、时间和空间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和在时间中延伸的过程。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方向前进的,只进不退,有去无回。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2)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时间和空间的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它既是的又是相对的,是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时间和空间性的含义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的。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1)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在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因而不同的物质形态各有自己特定的时空表现形式。

  (2)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时间和空间的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把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这种割裂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联系的观点,是违背科学的。另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者以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为借口,来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认为时间是人心里创造出来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方便才创造出来的。很显然,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时间和空间虽然有其相对性的特点,但是,同样改变不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page]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的和相对的,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有限的和无限的,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1)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组成。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无数具体事物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物质世界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的。

  (2)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限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无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②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事物从结构空间方面看,本身就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时空无限性的观点同物质和运动的永恒性原理是密切联系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具体事物的存在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社会的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语言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2.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交流思想,从而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脑容量日益增大,结构日益复杂,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使原始人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活动,并不断增强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推动着、实现着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化。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这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1.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的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

  2.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人脑皮层的沟回深、皱折多、面积大、神经细胞多。

  3.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4.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指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如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等;社会生活中的暴力革命和战争等。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比如物种的演变、从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根本改变;通过发展生产,科学技术水平,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等,都属于非爆发式飞跃。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就构成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量变规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是说,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实现了质变以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质变同样也可以引起量变。质变把量变的成果巩固下来,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状态,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质量互变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所谓连续性,是指事物及其运动的毗连性和持续性。所谓阶段性,是指事物及其运动的跳跃性。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就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2.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要反对急躁冒进、陷于空想。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条基本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矛盾运动造成了事物的内在否定性,促使事物由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又作为新的,开始自己新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文章关键词: 2011年 河南检察院招考 哲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