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一、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单是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而言的,更主要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表明,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而是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起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途径,分别为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渗透和心理咨询。
1.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课程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训练、专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它以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教学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不限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而是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3.心理咨询
按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指咨询者和咨询对象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它具有针对性强、双方沟通多、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特点。团体咨询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咨询者同时对多个咨询对象进行咨询的方式。其特点是咨询面广、效率高,团体内部成员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和感情,利用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启发和以及良好的心理暗示效应,使学生认识、领悟自己的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二、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对待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分别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1.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
(1) 强化法。强化法可以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可能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有了疑问也没有勇气求教的学生,一旦在一次主动请教后得到了老师的耐心解答和表扬,那么他的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教师所期望的行为在某个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这时就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至合意行为的出现。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或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
(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指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监督、强化和惩罚,以改善自身的行为。
2.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1) 松弛训练。松弛训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一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其要点是,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对肌肉做“紧张一坚持一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坚持不断。
(2)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3)性训练。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京佳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行为。自我行为主要表现在:①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② 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性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当事人的自信心,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4)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艾利斯提出ABC理论,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认为,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遗传、解剖、生理、生化和病毒等对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能起到作用。
2.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或者父母素质低下,单亲家庭等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不健康的报刊、杂志、书籍、游戏等大众传媒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的心理异常。
4.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方法失当,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了厌恶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5.心理因素。学生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多是由于认知偏颇、情绪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
四、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他们的活动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儿童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3)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多先于思维,即他们经常未考虑就行动。
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有:(1)先天体质上的原因,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和遗传因素的作用。(2)社会因素。不安的环境可能引起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如父母的经常性批评等。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如下:(1)多动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2)行为疗法。采用各种行为疗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可用强化奖励法、代币法等。(3)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二)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正常人在面临各种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们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应的。
焦虑症的表现是:(1)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2)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作出决定。(3)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有:(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3)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等。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有:(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2)采用认知校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3)锻炼学生的性格,挫折应对能力。
(三)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有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抑郁症的表现:(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是:(1)行为主义者认为是由于多次不愉快的经历、生活中缺乏强化鼓励造成的。(2)精神分析派认为来源于各种丧失和失落(失去爱、失去地位)。(3)认知派认为,抑郁源于个人自我贬低式的思维方式或者不适当的归因方式。
治疗方法有:(1)首先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3)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喻快。(4)服用抗抑郁药物。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学生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颤抖、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产生原因有:(1)直接经验刺激。(2)观察学习。(3)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
治疗方法为:(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最常用方法。(2)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五)强迫症
儿童正常的强迫行为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不应把儿童在特定发育年龄出现的这种现象视为异常行为,只有在这类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造成严重的适应不良时,才可考虑是否属于强迫症。
症状主要表现为:(1)强迫性计数。(2)强迫性洗手。(3)强迫性自我检查。(4)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原因为:(1)社会心理原因。包括,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
(2)个人原因。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2)行为治疗。如,暴露与阻止反应,主要用于控制当事人的刻板行为。(3)建立支持性环境。(4)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六)儿童厌学症
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原因:(1)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填鸭式教育。(2)家庭教育的不当。(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
治疗:(1)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3)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为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表现:人格障碍有很多种类型,如:(1)依赖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或者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两个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原因: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治疗方法:人格障碍一旦形成较难治疗,具体方法有:(1)可以采用观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2)奖励当事人的积极行为,惩罚他的消极行为。(3)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五、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度改变、归因训练、加强身体锻炼等。这里主要谈以下三点:第一,观念改变。学生要学会正确地看待学习,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勇于接纳自己。第二,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学生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积极认知,理智、客观地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第三,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学校积极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卫生教育课,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适心理的方法。第二,学校组织专门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第三,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第四,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杜绝教师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原因在于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第一,学校积极与家长配合,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第二,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为家长提供支持,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提出建议。第三,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重视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打击不良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