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之八股取士

2021-05-03 16:33:44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中国历朝历代对人才的选拔都是十分看重,这就演化出各种不同的选取人才的制度,如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秦国的军功爵制,两汉时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时期演化为九品中正制,最终在隋炀帝时期定型为了科举制,到明清时期达到了科举制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八股取士时期,而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科举制度的考察也是一个重点,尤其是涉及到八股取士部分。

  一、八股取士的形成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失去积极意义考试内容趋于八股,遂叫八股取士,清朝废除。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二、八股取士的内容

  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

  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通过"代圣贤立言"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则不但要认真读经书,而且要读书得法,在认真阅读五经、《四书》及权威注疏之后,努力体会"圣贤之意",真正做到"明天理,灭人欲",掌握古代统治经验。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从考试内容上说,要求"代圣贤立言"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在古代社会中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手段。

  然而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三、学习指南和试题展示

  八股取士在考试中会结合其他取士制度一同出现,可以考察八股文的内容,也可以考察各个朝代与相应制度的匹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朝代 (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选取人才,导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唐朝采用科举制度选官;明清时期在科举制基础上发展成了八股文制度。因此,选择A选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