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模拟测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

2015-02-05 14:31:38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

  A. 中国古代的《学记》 B. 古代印度的《吠陀》

  C. 柏拉图的《理想国》 D.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A. 白板说 B. 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

  3.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文化 D. 政治经济制度

  4. 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T JL211身心发展( )的特点。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阶段性

  5.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

  A.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 培育“四有”新人

  C. 促进社会的发展 D. 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6. (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 教育目的 B. 教育媒介 C. 教育理论 D. 教书方法.

  7.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8.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9. 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演示法 D. 练习法

  10.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 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 “马是动物”、“椅子是家具”、“鸟有羽毛,有翅膀”这是说明儿童概括发展的于( )。‘

  A. 直观形象水平 B. 形象一抽象水平

  C. 本质抽象水平 D. 具体形象水平

  12.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奥苏伯尔 D. 桑代克

  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14.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 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顺向负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15.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的这种方法称为( )。

  A. 语义联想 B. 视觉想象 C. 关键词法 D. 谐音联想法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2.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3. 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4. 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5. 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2.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2. C 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3. D 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就要把教育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颁布各项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

  4. B 略。‘

  5. A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6. A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7. C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8. D “习”和“温”是复习、巩固的意思,因此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9. C 由演示法的定义可知。

  10. D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 B 处在形象一抽象水平的儿童概括能力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概括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表象的内容也更为精确而富有概括性。因此,他们的概括虽然还有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或属性,但是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大大增加。

  1 2. C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13. D 由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知。

  14. B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正迁移,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而言,属于逆向正迁移。

  15. D 题干为谐音联想法的定义。

  二、辨析题.

  1. 正确。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2. 错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4. 错误。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三、简答题

  1. 【答案要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 【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 【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 【答案要点】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 【答案要点】

  (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四、材料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1)终身性,使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终止于学校教育阶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连续教育,直至生命的终结。

  (2)全面性和自由性,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从外部强迫灌输的,而是自由的、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的、有机联系的、协调性的学习化社会,每个人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2. 【答案要点】

  (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文章关键词: 教师资格 测试题 中学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