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3年检察院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答题攻略

2013-04-07 11:29:03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2013年检察院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答题攻略

2013河南检察院招考备考专题

  一、辅助论证略读

  (一)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标志词:“例如、比如、以……为例”,

  方法:如果主旨题短文中有事例,那么这个部分略读,但是例子的前后往往就是文段的论点,即主旨。

  【例1】近日,有能源 指出,目前全国不少城市搞“光彩工程”,在当前国内普遍缺电的形势下这是不适宜的。按照上海电力部门的测算,上海的灯光工程全部开启后,耗电量将达到20万千瓦时,占整个城市总发电量的2%,相当于三峡电厂目前对上海的供电容量。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搞光彩工程对国家和人民无益

  B.现在不宜在各地推广光彩工程

  C.上海整个城市的总发电量不高

  D.上海的灯光工程耗电量惊人

  【解析】B。主旨概括题。此题干以上海这个个案为例子,说明“目前全国不少城市搞光彩工程,在当前国内普遍缺电的形势下这是不适宜的”,所以此句为文段的核心观点句,即主旨句,然后对这句话进行近义替换,选择B答案。

  (二)引用论证: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标志词:……说,……认为,……指出等。

  方法:如果文段中有引用的部分出现,那么可以略读,但是引用之后作者往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可能支持,这是正向引用,也有可能反对,这就是反向引用,这时作者喜欢用转折关联词来表示转折。要格外注意引用之后的语句,这才是作者真正的观点所在,而引用的部分本身可以略读。

  【例2】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也不必为此走向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__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收益甚微

  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

  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

  D.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解析】D。语句衔接题。菲尔丁的话即为引用部分,后文作者用“但”一转,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即不能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所以选择D。B和C选项意思一样,A明显与作者观点相反。

  (三)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标志词:“犹如”、“好像”、“像”等。

  方法:由于议论文不能由比喻句充当论点,所以有比喻句出现就说明其本身不是论点,但是使用了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所以这个部分可以略读,而它前后比有论点。

  【例3】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解析】D。主旨概括题。此题文末部分有一个比喻句——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所以应该重点关注其前面部分,即“但”引导的语句,近义替换后选择D。注意:C选项为引申义,如题目为意图推断题的话,应选择C。

  (四)反面论证:就是用已知的条件论证某一结论的反面是不成立的,从而推出该结论是成立的。

  标志词:“否则”、“如果不……”

  方法:反面论证本身不重要,可以略读,但是其证明的观点很重要,而由于反面论证往往出现在正面论证之后,所以,当发现文段有反面论证的标志词之后,可以马上确定反面论证的前一句是作者观点所在。

  【例4】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 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 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解析】B。主旨概括题。通过“否则”可以迅速确定其前一句为文段的主旨句,近义替换选择B答案。

  二、原因分析略读

  很多文段的行文脉络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原因分析。

  引导词:“由于……”、“因为……”

  方法:其本身并不重要,可以略读,但是其前后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所在,所以要重点关注原因分析部分的前后部。

  【例5】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太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懂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每个人对交往和独处的喜爱程度不同

  B、喜欢交往的人往往害怕独处

  C、享受孤独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D、生活中既要擅于交际又要能耐孤独

  【解析】D。主旨概括题。本文开篇作者表明了观点,即文段首句。后面“由于”引导的语句属于原因分析。所以重点关注首句,近义替换,选择D答案。

  三、文言文略读,看不懂的都略读

  言语理解考试往往会出现文言文和一些专业行知识,但是这不是考核的重点所在。

  方法:如果在文段中,有语句晦涩难懂的话,那么直接跳过,能读懂的语句则往往会是文段的重点语句。

  【例6】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予君指上听?"

  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解析】D。态度观点题。此题文言文内容理解难度很大,所以考生重点关注非文言文的语句——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所以正确选项会围绕是否统一而展开,4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谈了主客观是否统一,所以选择D。

  近期热点专题推荐:

  2013年河南省选调生招录面试备考专题

  2013年河南省招警考试备考专题

  2013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备考专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