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5河南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备考:师生关系

2015-03-17 10:10:50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包括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他们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教师中心论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在知识、智力以及社会经验上,教师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种优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难以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我们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身。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从封建的师生关系来看,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对今天仍有影响。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学生的被动和消极,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它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明显改善了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但在管理上出现了放任主义的倾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同样是不利的。所以,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效率高。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评价和态度。所以说,在社会道德上,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师生交往一般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甚至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较差。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

  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影响;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互不信任、彼此冷漠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获得成功,推进学校和谐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教学风貌的整体反映。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能带给学生幸福和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最终促使学生社会化水平不断。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等生、厌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2)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教育实践表明,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的智慧。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的,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我国中小学课桌的摆放多呈“秧田式”,教师讲台置于块状空间的正前方,这种格局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及生生之间的交往。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圆桌式、马蹄形、半圆形、蜂巢式等便于师生交往和交流的座位排列方式。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同时,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比如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比如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学习态度和方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5.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师要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也应作出相应的努力,学生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自己。学生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和看待自己,那么他们对于教师的指导就能更加认真倾听和思考,这对于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老师。每位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缺点和优点,当学生发现教师不能满足他们某些方面的期待或不喜欢某位老师时,学生应该摒弃对教师的固有成见,要学会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老师的付出,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的师生双方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基础。

  最后,还应从其他方面作出努力,具体如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三)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响着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带来了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些都可以从师生心理关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文章关键词: 河南 教师教育 备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