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5黄委事业单位备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二

2015-02-09 10:00:40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十五、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条基本特征。

  2、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3、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十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3)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4)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所以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5)这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并为认识提供必要条件。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十七、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其次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辩证联系:

  A. 区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B. 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其次,它们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

  (1)从实践的角度看,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作用来。

  (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5、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从实际出发;经过的中介环节;为群众所掌握;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要经过认识过程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

  (5)造成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A.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7、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十八、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的,任何真理都是在范围、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在条件下转变为真理。

  3、成功与失败——真理与谬误是从认识的角度区分,成功与失败是从实践的角度看的。

  十九、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复杂结构,可划分为上层建筑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二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二十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等于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十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原因:

  (1)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2)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3)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两对基本矛盾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十三、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的消极后果;“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些问题意义上是由于科技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

  3、“全球问题”的解决:

  (1)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2)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3)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4)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二十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首要的、决定的;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真题示例】

  1.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 )。(2014年)

  A.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B.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1. A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题干中,爱迪生之所以说“我每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是整个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一部分,A项表述符合题意。B项认为每一次实验是相对真理的说法错误,相对真理是指在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相对正确的反映,爱迪生的每次实验获得的不是相对真理,有可能是谬误。因此,B项不当选。C项中认为每一次实验是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D项认为每一次实验是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本身表述错误。故选A。

  2.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2014年)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D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影响经济走势”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B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能动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C项表述不准确,且与题意无关。故选D。

  3.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2014年)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 D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故选D。

  【习题】

  1.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3.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性 B. 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相对真理到真理的发展

  B.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参考答案

  1. B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指导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具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题干中,“有准备的头脑”指的就是理性知识和理性思维。只有在理性因素的指导下,才能准确、及时得把握住机遇。因此,“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理性因素在人们认识事物中的指导作用。B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2. C 本题考查生产力构成要素。生产力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属于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故选C。

  3. D 本题考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品格,是实践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列宁就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从这一点上来说,实践高于理论。D项正确,故选D。

  4. C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ABCD都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能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C项正确,故选C。

  5. ACD 本题考查对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解。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其次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上述过程,从真理的发展角度看是从相对真理到真理的发展;从经验的获得来看,是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从认识发展的规律来看,是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来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ACD表述均正确,B项表述错误。故选ACD。

文章关键词: 备考 马克思主义 事业单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