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5黄委事业单位时政备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5-02-06 10:21:54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内容简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实现总目标的“五个”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五、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3、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三统一”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2、“四善于”

  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完善立法体制。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重要论断】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4、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5、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6、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7、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8、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9、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10、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编纂民法典。

  11、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12、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13、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重要论断】

  1、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2、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4、把公众参与、 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5、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6、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7、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8、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9、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10、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11、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3、保证公正司法,司法公信力;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3)推进严格司法。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重要论断】

  1、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2、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3、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4、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5、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6、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7、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8、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9、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10、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11、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12、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重要论断】

  1、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2、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

  4、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5、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6、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重要论断】

  1、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 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2、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3、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坚持依法执政。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5)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6)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7)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重要论断】

  1、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2、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

  4、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5、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6、党对军队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习题】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关键是( )。

  A. 坚持党的领导 B. 坚持立法为民

  C. 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D. 立法质量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 ),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A. 党的领导 B. 社会主义制度 C. 社会主义法治 D. 人民民主专政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

  A. 建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4.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 )。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A. 党的领导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参考答案

  1. D 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D项表述正确,故选D。

  2. A 略。

  3. C 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项表述正确,A项是实现总目标的途径之一,B项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D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故选C。

  4. ABCD 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ABCD均表述正确,故选ABCD。

  5. ABD 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ABD表述正确,故选ABD。

文章关键词: 备考 时政 事业单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