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0年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5-03-05 12:59:04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

  C.君主立宪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三农”是指( )

  A.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

  B.农业、农民、农村教育问题

  C.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D.农业发展、农民、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 )原则。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导向性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匀加速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7.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6年

  B.7年

  C.8年

  D.9年

  8.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

  A.程序教学

  B.暗示法

  C.发现法

  D.掌握学习法

  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0.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作业的布置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是( )

  A.自我调控

  B.自我体验

  C.自我认知

  D.自我评价

  12.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一般文化知识

  13.寻求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 )

  A.基本目标

  B.高级目标

  C.基本任务

  D.基本标准

  14.下列属于夸美纽斯着作的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5.起教学导向作用的是( )

  A.教师的知识素养

  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的个人品质

  D.考试

  16.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

  A.学习兴趣

  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

  D.获得同学赞赏

  17.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18.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应对取决于( )

  A.对挫折的认知

  B.情境

  C.个体的性格

  D.对结果的预期

  19.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0.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A.县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到2020年教育具体目标和要求。 ( )

  3.情绪智力即情商,是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 ( )

  4.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 )

  5.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潜能。 ( )

  6.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 )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 )

  8.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

  9.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好坏之分。 ( )

  10.德育必须从道德认知开始。 ( )

  11.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性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 )

  12.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权,学生有被管理和接受教育的义务。( )

  13.智力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 )

  14.为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同时选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 )

  15.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 )

  16.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 )

  17.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 )

  18.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

  19.所谓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 ( )

  20.2007年我国已经全面免除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 )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镇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李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把学生成绩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并把最后一名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你每次都考这么少,拖了班里的后腿,影响咱们班的进步,真是没有救了!”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的行为。

  2. 王老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王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秦牧说的会错吗!”学生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班里的气氛也一下子紧张起来。

  请根据教育学相关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教育写作(本大题共40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这一“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精神的深刻总结。

  请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以“三平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10年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立意】本题是对政治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我国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

  2.D【解析】略。

  【立意】本题是对政治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我国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

  3.C【解析】略。

  【立意】本题是对社会常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国家基本政策了解不全面。

  4.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立意】本题考查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内涵。★★★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个教学原则理解不到位。

  5.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立意】本题是对遗忘规律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

  6.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按照经验或字面意义,A、B、C项都可选。

  7.D【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教育法规的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条文不了解。

  8.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立意】考查考生对重要教育理论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情况。★★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历史上着名教育理论家的代表思想。

  9.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立意】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较小,错误大多是由考生不细心造成的。

  10.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立意】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上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错因分析】很多考生误以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1.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

  【立意】考查学生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掌握程 度。★★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A、B、C、D四个概念。

  12.B【解析】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立意】本题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考查。★★

  【错因分析】考生虽然知道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属于教师的知识素养,但不能辨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13.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立意】对心理辅导目标的考查。★★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

  14.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着作,《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着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着作。

  【立意】本题考查教育学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代表作。★★★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教育史上着名教育家的代表作。

  15.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错因分析】本题是一个应用型的题目,需要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6.D【解析】儿童后期、少年期即小学后期、初中时期的学习动机已由渴望受到长辈的赞赏为主转向赢得在同伴群体和集体中的赞赏为主。

  【立意】考查不同时期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

  【错因分析】对学生不同时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不了解。

  17.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立意】本题考查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错因分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部分考生认为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误选。

  18.A【解析】对挫折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认知是积极的,那么他的挫折反应就会相对积极。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立意】对挫折认知与挫折反应关系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挫折认知与挫折反应关系理解不透彻,而且另外三个选项都很具迷惑性。

  19.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立意】对年龄阶段划分的考查。★★★

  【错因分析】对知识点记忆不清楚。

  20.A【解析】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立意】本题考查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错因分析】考生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条文记忆不牢固。

  二、判断题

  1.√【解析】本题是对时事的考查,考生平时应多关注国家大事。

  2.√【解析】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解析】略。

  4.×【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

  5.√【解析】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是被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已。

  6.√【解析】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

  7.√【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

  8.√【解析】传统教育更偏重于部分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9.×【解析】认知方式不同,个体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但并不影响对信息的处理,所以说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10.×【解析】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开端。

  11.√【解析】提倡教育的公平性即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体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平衡城乡师资力量体现了这一要求。

  1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

  13.×【解析】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

  14.√【解析】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使是同一种教学任务,教师也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

  15.√【解析】班级授课制

  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

  16.√【解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7.√【解析】考生要注意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概念的区别。

  18.√【解析】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19.×【解析】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这一观点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主要就是对依法执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执教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指对学生的依罚管理。

  20.√【解析】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理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地爱,一视同仁;再次,爱与要求相结合。而材料中的李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持歧视的态度。

  (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材料中李老师显然没有认识到师爱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3)在小黑板上公布学生的成绩,这一做法欠考虑。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2.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中王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另外,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因此,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即发的、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该案例中王老师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因其缺乏“教育机智”。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立意】考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胎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另外,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年青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4)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

  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立意】考查影响能力的因素以及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

  五、教育写作(写作思路)

  首先,考生要对“三平精神”展开论述,充分把握“三平精神”的内涵。其次,考生可以从“三平精神”所体现的本质着手,指出“平凡而不平庸、平静而不贫乏、平常而不平淡”的中心思想。这需要考生能从具体事例着手,以体现和印证本文主旨。最后,应从“三平精神”所体现出的教师职业的特点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对这一职业的认识与向往,以升华主题。

欢迎加入特岗教师QQ交流群:253653537

  点击进入:2015河南特岗教师公告预约平台

  通关课程:2015河南特岗教师精品笔试课程

  看书不过瘾,还有网课:2015河南特岗教师网络培训课程

  更全备考大餐戳这里:

  历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河南特岗教师教育法律基础备考知识点汇总

  河南特岗教师知识点备考指导

  河南特岗教师试题资料大汇总

文章关键词: 河南省 真题 答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