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河南省公选考试知识点:领导决策

2012-08-15 19:18:21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一、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一)领导决策的要素

  领导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组成。

  1.决策者。决策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是决策最基本的要素。决策者处在决策系统内外信息的枢纽地位,是决策系统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是决策系统的驾驭者和操纵者。决策者的素质、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决策活动的成败。决策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领导集体。

  2.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标的确立是科学决策的起点,它为决策指明了方向,为选择行动方案提供了衡量标准,也为决策实施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3.决策备选方案。领导决策实际是一种选择方案的活动。对于决策的备选方案,选择的目的是追求优化。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着决策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多样性,因此,对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就要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出可行性方案。

  4.决策情势。决策情势是指决策面临的时空状态,即决策环境。一个决策是否正确,能否顺利实施,它的影响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决策方案,而且直接取决于决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5.决策后果。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一切决策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决策的结果。在作出最终决策之前,对每一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客观、公正的预测和评价,既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方案择优的最终依据之一。决策后果一般以语言、文字、图表、计算机软件等形式表现,这使得决策可以迅速、准确、顺利地实施。

  (二)领导决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领导决策进行不同的类别划分。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按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划分,可以将领导决策划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也称宏观决策或高层决策,是指对全局有长远、重大影响的决策。战略决策涉及的范围大、因素多,带有明显的整体性、长期性、稳定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路线、方针、政策、规划的制定上。战术决策也称微观决策,是指对带有局部性的某一具体问题的决策。主要以实现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为决策的前提和标准,是宏观决策的延续和具体化,具有单项性、具体性、定量化的特点。

  2.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按决策所具备的条件划分,领导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又称常规性决策,是指在自然情况比较清楚、依此提出的不同方案的结果也是比较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决策目标所作出的选择的决策。这类决策相对地看是比较简单的,但若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找出最佳方案也不那么容易,往往需要求助于线性规划、排列论、库存论等数学方法。不确定型决策也称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面临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有多种,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也无法作出主观的分析和估计的决策。由于事物的不确定性,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其发展条件、影响因素等不能完全控制,只能对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概率性统计。决策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反馈上。常用处理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有:悲观法(小中取大准则)、乐观法(大中取大准则)、折中法(乐观系数准则)、最小遗憾法(大中取小准则)、平均法等。

  3.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按决策的方式分类,可把领导决策划分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决策者依靠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胆略作出的决策。经验决策是历史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逐渐丰富完善,对现代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科学决策是指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决策者依靠 和群众,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作出的决策。现代决策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韵产生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社会生活变得空前的复杂和多变。面对这种客观现实,迫切要求领导者采用现代决策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决策。现代系统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的本质区别在于方式方法的不同。经验决策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体,而科学决策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经验决策主要凭借决策者的主体素质,科学决策则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经验决策带有直观性,而科学决策不排斥经验,但注重在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决策问题。因此,应该把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4.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按决策主体分类,可以把领导决策划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集体决策,是由领导集团制定并控制实施的决策。集体决策的长处在于集思广益,决策优化的概率,不出或少出纰漏,同时也防止个人专断。集体决策的局限性在于沟通情况、协调意见需要很多的时间,有时会因意见不一致而久议不决,贻误时机。个体决策,就是最后由一个人作出决断的决策。个体决策的长处是决策者能够迅速、灵活、机动地作出决策,在贯彻执行中也便于集中统一指挥,工作效率。个体决策的局限性,在于决策者个人素质决定着决策质量,如果缺少必要的制度,或者决策者主观专断,很可能导致家长制、“一言堂”。因此,采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是把两种决策方式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凡属重大问题,如方向性、立法性、战略性、规划性、政策性、协调性的重大问题,都应该由集体决策;而日常工作中应急性、具体性、技术性、执行性、随机性的事情,则由分工负责的领导者个体决策。

  二、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是决策正确的根本保证。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gong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 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 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决策。只有以经得起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政策的基础和依据,才能正确地决策。只有了解下情,充分搜集和掌握各方面的意见和真实的材料,才能作出好的决策。坚持这一原则,要求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以现实的国情、省情、县情或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把中央的政策、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2.预测性原则。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对未来后果所作预测的正确程度。不知道行动后果,常常造成决策的失误。有些决策对未来的影响,不是短期内就能看清楚的,一旦发现要加以改正时,已经为时太晚,铸成大错。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

  3.信息性原则。信息的准确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坚实的基础。决策的正确程度是同所掌握的信息的准确程度和全面程度成正比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越准确、真实、可靠和全面,决策越具有科学性。

  4.系统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而不能系统、全面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会造成决策失误。因此,领导者决策必须做到系统全面、严谨规范。系统性本身就是科学性的表现。

  5.可行性原则。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为了实施,因而必须是可行的。要保证决策的可行性,必须分析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技术水平等主客观条件,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分析决策实施后产生的各种影嗥,经过慎重地全面地科学地论证、审定、评估,作出可行性分析,确定可行性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决策才是科学的。

  (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周密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人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和各级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还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群众和下级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组织中来。

  2.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这有助于集思广益,汲取人民的智慧,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社会机制,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凡属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决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对涉及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和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激发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定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 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对于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形式的领导集体,按表决结果形成会议决议;对于实行首长负责制的领导集体,表决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由首长作出最后决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做到无记名投票表决,并记录在案,以检验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4.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各种决策的出台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要把体现决策中民主化程度的有关程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改变由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决策方法。建立把科学论证作为必经环节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明确规定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要相对分离。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

  5.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 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要多听取 学者的意见,注意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毒网络,切实发挥不受部门利益影响的综合研究部门的作用,充实和加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它们真正成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智库”。

  三、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还必须注意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一)领导决策的程序

  领导决策的程序,指的是将决策的全过程,依据的顺序划分成若干阶段。科学的程序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决策由以下程序构成。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是整个决策过程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准备采取的行动和作出的决定。问题是决策的逻辑起点。在问题中已经包含了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萌芽。只有找准了问题和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决策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决策目标的措施或办法。目标是指在的环境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是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决策指出了方向,使组织内部人员的思想保持一致,为选择方案提供了衡量标准。确定目标,要注意目标的正确性、明确性、协调性和适度性。

  2.拟定方案,充分论证。制定决策方案就是寻找实现决策目标的手段,因此,制定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是决策的关键步骤。决策中十分强调拟定多种备选方案,备选方案越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决策就越科学。在制定方案阶段,决策者要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各方面人员特别是咨询参谋人员的作用,从各方面寻求通往目标的正确途径,制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备选方案应该具有独立性,体现差别,以利于择优选择。制定方案的过程包含了论证。但是,这时的论证尚属于分散的、初步的。为决策慎重起见,在方案制定出来以后,有必要对方案进行专门的充分的综合论证。论证步骤主要有:价值论证,可行性论证,应变论证。

  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方案的分析评估和方案择优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方案评估是方案选优的前提,方案选优是方案评估的结果。

  分析评估即采用的方式、方法,对已经拟定的可行方案进行效益、危害、敏感度及风险度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以进一步认识各方案的利弊及其可行性。分析评估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评价标准对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作出评判。方案评估的任务主要由智囊团来承担。

  方案择优的过程就是决策者“拍板定案”的过程,方案的选优必须由决策者亲自完成。在方案选优的过程中,决策者应坚持以下标准:一是能够实现决策目标,总体最优;二是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小,获得的效益尽可能大;三是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实施后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还要注意把握好方案的利弊得失。选优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方案都存在利和弊,无非是利大弊小、利弊各中、利小弊大这三种情况。总起来说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实施过程本身是对决策方案正确与否的检验。决策的实施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关键阶段,为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试验证实。当方案选定后,先进行局部试验,以验证其可靠性。同时,通过局部试验,也可以发现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在规模实施方案之前,对原定的决策方案进行修正。对无法进行试验研究的决策方案,则需要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制定实施计划。经过试验证实后,就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就要有实施的计划。这一计划应由决策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吸收有关 和具体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制定计划的总要求是把决策具体化,做到周密、细致、具体、灵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由决策机关向执行机构下达,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把实施计划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反馈调节。领导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现代决策的复杂性,决策者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已经作出的决策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决策者在进入决策实施阶段之后,必须注意追踪和监测实施的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对决策不断地进行调节。应该建立一种灵活有效的反馈机制;重视反馈调节中的追踪决策。

  (二)领导决策的方法

  作为决策者并不需要精通决策技术,但是应该了解主要决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除了德尔菲法,以下也是领导决策常用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 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数量 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中的判断。

  2.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运用处理变量数学原理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方法。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类:一是确定的函数关系(如牛顿定律、欧姆定律等表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非确定的关系,即变量之间既存在着密切关系,又不能由一个变量的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对于这种关系应当运用回归方程,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关系,预见其未来的发展状况。

  3.系统工程方法。系统工程方法是一门基本的决策技术。它把所要处理的问题和情况加以分门别类,确定边界,又强调把握各门类之间和各门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完整性、整体性,否定片面和静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它没有遗漏而有区别地针对主要问题、主要情况和全过程,运用有效工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

 

  相关阅读:

  2012公选:行政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2公选:行政法、公务员法模拟试题

  2012公选:法律之宪法模拟试题及解析

  2012公选:法律之物权法模拟试题

  河南公选领导、公共政策部分知识点小结

文章关键词: 河南省 公选考试 领导决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