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1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模拟题(4)

2011-05-27 16:43:09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 招聘计划:河南招特岗教师10000名,初中教师4897名,小学教师5103名。

  \ 时间安排:报名时间:5月30日-6月8日;笔试:6月19日上午9:00-11:00。

  \ 招聘对象:(1)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2)2011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3)取得教师资格,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招考公告】【政策解读】【薪酬待遇】【入编问题】【报考流程】【备考资料】【特岗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体现。

  A.公益性 B.生产性

  C.未来性 D.终身性

  2.我国于()年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0 B.1985

  C.1995 D.1998

  3.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4.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

  A.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C.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D.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5.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

  A.难度 B.可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6.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A.设置目标 B.列提纲

  C.寻求同学 D.做笔记

  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

  A.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 B.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C.增强未成年人的学习积极性 D.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8.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教师热爱学生的作用表现在 ()

  ①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馈赠

  ②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③爱学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④爱学生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

  A.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A.环境文化B.组织形态

  C.设施文化D.规章制度

  E.角色规范

  3.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面向学生的所有方面,着眼学生全面素质的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

  A.专业知识和教学认知能力

  B.教育机智

  C.教学操作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E.言语组织与表达能力

  5.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属于()

  A.干预与服从 B.责任与义务

  C.教育与被教育 D.管理与被管理

  E.监护与被监护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相结合。

  2.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3.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每个时代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关系,说明教育具有。

  5.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6.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

  7.根据斯金纳的强化观,教育中使用的"警告",属于强化。

  8.《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的权利。

  9.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识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

  10.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page]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健康教育

  2.精加工策略

  3.教师

  4.标准化测验

  5.问题空间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2.教师在教学中有哪几方面的职责?

  3.简述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

  4.你认为一节好课是怎样的?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2.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page]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2.B [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3.C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即新学习的观念可归属于原有观念,这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这就是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这就是并列结合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是属于下位学习。

  4.D [解析]略。

  5.B [解析]效度是一个测试能够测试出它所要测试的东西的程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可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反映测试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也就是测试的效度。

  6.A [解析]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7.D [解析]略。

  8.D [解析]教育与政治教育制度、生产力水平、文化等都有紧密的关系,其中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C [解析]略。

  10.C [解析]道德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他律道德发展转变为自律道德的过程。他律道德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又可称为强制道德,自律道德以相互尊重、平等和协作为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解析]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并给予了理论化的回答:(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

  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建立起了经典的课程研制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①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②选择学习经验;③组织学习经验;④评价学习结果。

  2.BDE [解析]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3.ABCD [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全面为根本,它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所有方面,着眼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构建,以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重点。

  4.BE [解析]略。

  5.CD [解析]学校和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叫教育法律关系,主要由教育法调整。[page]

  三、填空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创新

  4.历史继承性

  5.做中学

  6.比例关系

  7.负

  8.义务教育

  9.教学监控能力

  10.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素质的使命。

  4.标准化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5.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2.[答案要点] (1)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答案要点] (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的学习倾向;

  (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4.[答案要点]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

  (5)课堂气氛热烈。

  5.[答案要点]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1)优等生的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2)中等生分三类: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教育: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二类学生,主要解决动力问题;对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最后,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后进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2.[答案要点] (1)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

  (2)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

  (4)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

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笔试考点安排职位表】【政策解读】【薪酬待遇

入编问题】【报考流程】【备考资料】【试卷汇总】【教育学试题汇总】【特岗专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