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第六章 教学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 “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冢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着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他还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0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和人的感官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贯彻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2)直观手段的种类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
则的体现。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指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布鲁纳也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路走,一路丢,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一辆空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
(1)基本涵义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经验证明,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罗素、布鲁纳、赞科夫都持这种观点。赞科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作的理论阐述,充分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着记忆器的作用。
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认识方式,可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演则是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要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地去获得新知;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个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能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学习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其次要求学生进行复习,其作用在于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知识,并使消化和巩固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读书时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要善于使用工具书;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1)演不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电影、录像的演示。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2)参观法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1)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作用。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认真编写试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实习作业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发现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通过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两种。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
(2)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师会经常采用演示法和实验法;语文、外语、思想政治等课多采用讲授法。
(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在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特点上也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有些方法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确保教学过程的优化。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指在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对其调整。
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性是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