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河南省公选考试知识点: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2012-08-15 19:00:52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法权主体用以对适用法人、自然人进行引导、约束的行为指南和行为规范。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政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战略、规划和计划,以及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等。在有些情况下,公共部门不采取任何行动也代表着一种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法权主体意志的体现。在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构成了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自从诞生了国家,便有了公共政策,因为无论是什么阶级组成的政府,若要维护其统治,要使国家按统治者所希望的方式运转下去,就必须对整个国家的行动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诚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社会、不同的政策领域,公共政策会有不同的属性,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会有一些共同的属性。

  1.价值相关性。无论是哪个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无论是针对什么领域的公共政策,均要涉及采取什么行动、禁止哪些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怎样采取行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政策制定者乃至整个社会信奉的价值观紧密相关。一是政策制定者信奉的价值观不同,他们要实现的目标便不同,因而所指示的行动方向也不同,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一些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策的制定。二是在确定哪些是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问题方面,即在政策问题的认定方面,信奉不同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同样的问题,信奉某种特定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会认为需要制定政策来加以解决,而信奉另一种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则可能认为无须就此出台政策。譬如,对于丈夫虐待妻子的问题,在信奉夫妇地位平等的现代社会,立法机关会制定相应的法律,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在信奉“夫为妻纲”的社会中,它便不会成为一个政策问题,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法律或政策诞生。三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性质、原因的分析判断,会受政策制定者价值观的影响。四是即使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为了同一个目标,持有不同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也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有关机构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动。

  公共政策并不是单方面被动地受价值观的影响,它也会对其实施范围内的社会价值信仰产生作用。政府制定的有些政策可能强化或改变当时社会所信仰的价值。不过,价值观的改变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政策一般不能过于背离现行价值观,否则将遭到社会的抵制,甚至动摇整个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一般认为,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阶段与价值紧密相关,而政策执行阶段则应该追求理性化与科学化,做到价值中立。实际上,政策执行阶段同政策制定阶段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政策执行同样会受到执行者、政策对象信奉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的价值中立是难以实现的。与政策的价值相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可以说,多数公共政策都关系到利益的谋取或分配。

  3.权威性和强制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与其合法性紧密相联的。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然政策的合法性在本质上是通过为公众所认可、接受的合法化过程取得的,那么,只要政策具有合法性,它就必然具有的权威性,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同样,这种权威性的取得可能是因为政策符合政策对象的利益而被他们自愿服从,也可能是因为政策对象慑于惩罚而被迫接受政策。

  一项政策并不总是能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有时需要部分政策对象为了全体的利益作出某种牺牲。即使它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也可能存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冲突的问题,因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对于那些非自愿作出牺牲的政策对象来说,就具有强制性。例如,我国目前实行的人口政策就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而制定的,这种政策对于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想多生育孩子的公民来说便构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政策的强制性往往是同一些惩罚性的措施相联系的,若缺乏惩罚性的措施,有些政策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就无法贯彻执行,政策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当然,为了取得和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强制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如果政策过分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则可能因招致大部分人的抵制而失去其合法性,进而有可能危及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4.功能多样性。由于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政策所指引的行动会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其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这些功能中既有政府和社会期望的正功能,也有不期望的负功能;既有易于发现的显功能,也有难以察觉的潜功能;既有意料之中的,也有始料未及的。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考虑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政策方案的正功能,也要注意其负功能,并及时察觉政策的潜功能。在有些情况下,即使非要采取一项具有负功能的政策不可,也需要附加相应的措施,以尽量减少和避免其负功能。再以我国目前实行的人口政策为例,其正功能是可降低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人口负担,人口素质,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创造条件。但它的一个较明显的负功能,是使我国过早地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就需要对一些制度作相应的改革,同时开展老年生活保障方面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抵消其负功能。

  5.过程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都有一个生命过程或生命周期,它包括问题的发生与确认、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价、政策调整、政策终止等环节。

  一般来说,制定政策总是基于特定的公共问题或公共需要,如果没有出现特定的公共问题或公共需要,或者即使出现了,但没有被发觉和认定,则不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在发现与认定了问题之后,还需要政策制定者重视这些问题,并将它作为一个议项列入公共部门的政策议程,才能制定出有关政策。在列入政策议程之后,由有关机构、个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政策方案以供政策制定者选择,政策制定者及其系统则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决定采纳某一方案或某一方案组合,并通过适当的程序将之合法化,即使之具有合法性,然后再付诸实施。在政策付诸执行后,政府部门或有关机构要根据执行情况与产生的结果对该政策加以评价,随后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与变化了的环境等因素,调整以至改变原来政策的内容。这一过程也许要反复多次。最后,若有关问题得以解决或不复存在,或者原来的政策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则停止这一政策的执行,即宣告该政策的终结,从而也就结束了该政策的整个生命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自然会经历上述各个环节,是否按照程序制定公共政策,取决于特定的公共政策系统的制度化程度。

  (三)公共政策的功能

  如前所述,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工具,具有功能多样性。根据制定和实施特定政策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政策所发挥的具体功能不同。总的来说,公共政策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种: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过正向提倡、激励的方式为有关法人、自然人指明行动方向,从而使政策对象朝决策者所希望的方向努力、以决策者期望的方式采取行动。譬如,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再如,一些地方为吸引投资而实施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分别对有关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农牧民、对国内外企业起到了导向作用。

  2.控制功能。公共政策的控制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过规范、制约的方式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使之不采取决策者所不希望的行动。譬如,我国的天然林禁伐政策、国务院2002年出台的网吧管理条例等,都具有明显的控制功能。

  3.分配功能。除了调控政策对象行动的公共政策之外,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宗旨是对全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配置进行调节,有些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导致利益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化,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如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涉及利益的分配。

  4.保障利益功能。具有前三种功能的公共政策主要适用于一个国家或一个行政区域的内部,还有一些公共政策则主要适用于国家间或地区之间的关系,具有保障本国或本地区利益的功能,如在国防、外交、外贸等领域。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机构或个人打交道时,公共政策发挥着维护和保障本方权益的功能。

  某些公共政策可能只具有一种功能,还有一些公共政策可能同时兼有两三种功能,以至四种功能齐备。

  二、公共政策的分类

  像许多事物一样,公共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根据所指示的方向、所要实现目标的综合程度,公共政策可分为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例如,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在全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则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政策。根据政策声明的方式,公共政策可分为成文政策和不成文政策。根据政策制定主体的管辖范围,公共政策可分为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政策分类是根据政策涉及的领域划分的,依据这种分类法,有多少领域就有多少种政策,如国防政策、经济政策、能源政策、卫生政策、人口政策、科技政策、工业政策、农业政策、对外政策、教育政策等。此外,在政策研究中,相对于规范与指导通常领域的行动的公共政策,还区别出一种指导和规范如何制定政策的政策,即元政策。

  尽管可以对公共政策作如此多样的分类,而且每一类政策又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一步分出子类,但过多、过细的分类对于实际部门的工作没有重要意义。在此着重论述以下两种政策,即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一)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部门用以指明或规定有关法人、自然人的行动方向的公共政策。它主要确定具体政策应采取的态度、应依据的假设、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一种宏观层次上的主导性的政策。基本政策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的、针对全国或全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第二类基本政策是某一领域各个部门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第一类基本政策是第二类基本政策的上位政策,后者必须与前者相一致,而不能与之发生冲突。基本政策涉及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政策的总体目标、政策的作用范围、政策产生影响的时间、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的范围、政策应采取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政策战略。显然,这些问题与政策制定者所信仰的价值观紧密相关,除非政府更替,或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发生根本变化,基本政策通常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第一类基本政策尤其如此。由于有些基本政策指示着一个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和要实现的宏大目标,因而常常明确地写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里。此外,我们还可以在一个国家所信仰的思想家的著作中,从领袖人物的书面和口头指示中,从所遵守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决议中,从具体的政策法律中,发现和确定这个国家的基本政策。

  (二)具体政策

  所谓具体政策,就是公共部门为解决具体问题而给有关法人、自然人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广义的具体政策,指所有基本政策以外的公共政策,狭义的具体政策指条法或条款性的政策,如财政预算、行动计划、法律方案等。通常,基本政策规定了具体政策的方向,具体政策是贯彻执行基本政策的工具,因而不能背离基本政策。在特定情况下,有些具体政策可能与基本政策的方向不完全一致,但至少不能完全与之相悖。

  基本政策是长期性的,维持的时间一般较长,即使客观情势发生了某些变化,也可通过对原政策重新进行解释来使之与新的现实相适应,而无须改变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则不同,通常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这意味着,政府可根据具体形势,在不背离基本政策的前提下,随时改变具体政策。例如,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政策指导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而到了80年代,随着人口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又制定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严禁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生育”的政策。

  三、政策分析方法

  (一)政策分析方法概述

  政策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从了解有关方面的现状、预测未来的形势,到研究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价政策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分析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也非常多。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都可用于政策研究。总体而言,政策分析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进而提出政策方案或对政策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因此,政策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搜集的方法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其中,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包括实地观察和访问)、文献查阅、抽样调查(包括民意测验)等,资料分析的方法则包括综合定性分析、统计分析等。这些方法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限于篇幅,本文只在对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几种最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定性分析方法

  在政策分析中,有很多因素无法量化,有很多问题不适宜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时,人们就需要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和选择。定性分析方法并不是决策者简单地“拍脑袋”,而是要尽可能利用“外脑”,即相关 ,发挥他们的判断能力。发挥 作用的形式之一,是请 个人作出判断,发表意见;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召集数量的 会议,发挥 的集体智慧,避免分析结果的片面性。除了各种形式的 会议之外,还有两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前景描述法和德尔菲法。

  1.前景描述法。前景描述法也称脚本写作法,用于对未来形势的预测。这种方法的要点在于,对某些重要变量在未来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作出多种不同的假定,然后根据这些假定描述关于未来的多种可能的前景,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哪种前景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进而分析不同前景对政府政策选择的影响。

  (三)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很多,例如,用于预测分析的马尔柯夫模型、用于政策规划的排队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用于决策分析的决策树等。本文简要介绍与降低行政成本直接相关的收益一成本分析和成本一效果分析。

  1.收益一成本分析。收益一成本分析就是对实施一项公共政策所需要投入的全部成本和因实施该政策而获得的全部收益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进而计算该政策的净现值或收益一成本。如果净现值为正,即收益大于成本,说明该政策可行,反之则不可行;或者收益一成本比大于l,说明该政策的实施是值得的,反之,则是得不偿失的。

  除了用于判定一项政策的价值之外,收益一成本分析还用于对多个政策方案作比较进而选优。也就是说,在有多个政策方案时,可以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收益和成本,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哪个方案的纯收益或收益一成本比更大。

  2.成本一效果分析。在有些情况下,一项公共政策的收益很难与成本直接进行比较,因为政策产生的很多收益特别是一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收益无法用货币加以衡量。譬如,因为实施了一项好的政策而解决了1000个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实施这个政策投入的成本可以计算出来,但这1000个失业人员就业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却难以用货币表示,因此,人们无法计算出收益一成本比或纯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成本一效果分析方法。

  成本一效果分析是在收益无法货币化的情况下,对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各个政策方案的成本分别进行计算,成本越低的方案就越好。譬如,同样是解决1000个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方案:(1)政府出资对失业人员实行技能培训;(2)政府为失业人员无偿提供数额的创业基金;(3)政府免费为这些失业人员办理营业执照、三年免征各种税费,并对数额的贷款实行贴息。如果三种方案都能达到解决1000人就业的目标,为了确定采用哪种方案,可以采用成本一效果分析,分别计算三种方案的成本。计算结果出来后,哪个方案的成本最低,便采用哪个方案。

  上述多种政策研究方法,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和条件选择采用。一般而论,层次高、涉及面广的宏观公共政策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比较差一些,因而经常需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不过,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许多新方法的诞生,定量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值得强调的是,在多数时候,研究一项政策通常需要综合采用多种分析方法。

 

  相关阅读:

  2012公选:行政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2公选:行政法、公务员法模拟试题

  2012公选:法律之宪法模拟试题及解析

  2012公选:法律之物权法模拟试题

  河南公选领导、公共政策部分知识点小结

文章关键词: 河南省 公选考试 公共政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