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7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
77.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属于感觉。( )
78.发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
79.电视剧《西游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妖怪,但他们的形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了想象的一种加工方式——黏合。( )
80.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 )
81.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诱因。( )
8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礼乐教育。( )
83.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出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 )
84.宋代以后的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的主要依据是《诗》《书》《礼》《易》《春秋》。( )
85.李老师沉着、机智、细致、认真,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她能力强的表现。( )
86.生产力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 )
87.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
88.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
89.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导向。( )
90.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
91.划线、做笔记、提问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 )
92.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所以说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
93.人的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
94.影响学生新的学习和后继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程度。( )
9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
96.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小学生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患有多动症。( )
97.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
9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心理活动。( )
99.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
76.√【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77.×【解析】对事物的理解性的感觉属于知觉,题干的含义是个体从微弱的声音中判断是火车鸣叫,属于知觉。
78.×【解析】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这是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之一。
79.√【解析】黏合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0.√【解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81.√【解析】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
82.√【解析】略。
83.√【解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84.×【解析】宋代以后,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5.√【解析】能力是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题干中的描述是能力强的表现。
86.×【解析】生产力虽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但不对教育起直接影响。对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87.×【解析】在某一时期,儿童身心发展较其他时期迅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88.×【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89.√【解析】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90.×【解析】课程不仅包括了全部的教育内容,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91.×【解析】划线属于复述策略。
92.×【解析】言语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
93.√【解析】略。
94.√【解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
95.×【解析】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96.√【解析】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但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儿童都患有多动症,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区分。
97.√【解析】略。
98.×【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9.√【解析】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100.√【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三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