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5河南教师资格证备考京佳独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15-09-17 15:18:05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关注河南公务员考试微信公众号: henanjingjia

  • 咨询电话: 0371-60998699/60198699 400-071-1689

  • 地址: 河南省科技馆内京佳教育2号楼(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西)

京佳教育 李洁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一实验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学术语。

  1.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在实验中,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通过与食物的多次匹配,单独呈现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2. 条件反应与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二)学习律

  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学习律。

  1. 消退。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 泛化。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

  3. 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例题:

  1.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铃声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是( )。

  A. 无条件刺激 B. 中性刺激 C. 无关刺激 D. 条件刺激

  1. D 在实验中,铃声在和食物结合前出现,狗不会分泌唾液,所以铃声这时为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单独出现也引起了反应(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铃声本身不具备引起反应的能力),这时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

  A. 消退 B. 刺激比较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分化

  2. C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由于害怕蛇,在见到与蛇形态相似的井绳时也会感到恐惧,是刺激的泛化。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通过“猫走谜笼”的实验指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三条学习的规律,分别如下:

  1. 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2. 练习律。桑代克认为,对于已形成的联结,经常练习会增强联结,不用则会使联结减弱甚至消失。

  3. 效果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例题:

  1.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实现的途径是( )。

  A. 顿悟 B. 试误 C. 同化 D. 建构

  1. B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2.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是学习的( )。

  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 效果律 D. 刺激

  2. A 准备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准备律要求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即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因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斯金纳认为人类绝大部分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指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原理。

  1. 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通过施加愉快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撤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反应的频率。

  2. 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3. 惩罚。惩罚是指通过施加厌恶刺激或撤消愉快刺激,来减少某种行为反应发生的频率。

  例题:

  1. 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联结反应 D. 习惯成自然

  1. B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施以强化刺激,则该操作的概率就会增加。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2. 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 正强化 B. 惩罚 C. 负强化 D. 消退

  2. C 负强化是指通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来达到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属于负强化。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强化结果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经历以下四个过程:1. 注意过程;2. 保持过程;3. 动作再现过程;4. 动机过程。

  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即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 替代性强化。学习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2.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指个体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式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例题:

  1.“杀鸡儆猴”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解释是( )。

  A. 期待强化 B. 自我强化 C. 直接强化 D. 替代强化

  1. D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杀鸡儆猴”是用“杀鸡”来给予“猴”替代强化。

  2.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两种。( )

  2.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欢迎加入QQ交流群:105449672

1.公告信息不能漏:河南教师招聘公告信息大全集

2.精品课程同步学:河南招教考试精品过关课程

4.网络课程随时学:河南教师招聘网络通关课

5.备考神器不能少:河南教师招聘备考专题

6.历年真题先体验:历年河南教师招聘真题汇总

7.临阵磨枪之干货:教师招聘试题资料题集

8. 指导成功路:教师招聘考试指导大全

文章关键词: 河南 备考 资格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